阅读历史 |

分卷阅读273(2 / 2)

加入书签

他把盐直接带往和州,除了自家州府内的百姓用盐,拿剩下的海盐吸引私盐贩子前往,想带动那边的经济,也是一想,等消息传开,说和州的盐更便宜更好,去的人只会更多,他和州的百姓会因为人流带动,而产生新的经济效益,都是可以想见的。

但之后呢?盐政怎么改?又要用多长时间,才能走完人人有廉价盐吃的道路,他统统不去计较。

和州好,他便能得嘉奖,和州百姓好,他便能得和州百姓爱戴,于其他地而言,他又不是他们的父母官,管那么多?

自扫门前雪,哪怕告诉他,你便多扫一条道出来,也不浪费你什么时间和精力,他都不愿意,天天喊着为君王分忧,治理好州下百姓确实是分忧了,可君王治理天下的大局呢?身为臣子,你也有责任和义务相顾一下的。

全不顾,全都自扫门前雪去了,那跟封疆列土的诸侯有什么区别?

是以,他再清廉,再一心为民,也让太上皇决定下掉他,而提及的这人,是他早年拜的先生,齐葙的学生,韩元恺,而立之年,沉稳持重,本为御使监察部候选官之一,派去和州,接毕衡的位子,亦可。

第102章

江州地下城的事,也将才传出大半月,按以保川府为圆心往四方发散,传到和州那边,至少得二十天出头,也就是说,崔闾这边收到毕衡的信,江州这边的起出巨藏之事,也将进入和州府。

并着崔闾为儿子办了丧的消息,一起递进了和州衙署。

后者与政事相连,是裹在皇帝与其通的往来秘信里到的,前者属日常邸报消息,和州路远,与朝廷存个十天半月信息差也属正常,因此,当毕衡同时收到关于江州两则重要信息时,一整颗心都陷于凌乱与忐忑中。

他基于自己的立场和考量,觉得事虽超出计划外,可并不影响结果,只是会将原计划内的盐引之争,周期拉长,可这也能避免各方因为倾销海盐之事,而激发的矛盾和内斗,他觉得温水煮青蛙,要比崔闾早前的价格战,更能替皇帝解忧,毕竟他要比崔闾更了解朝廷,更懂皇帝啊!

崔闾太激进了,会让皇帝夹在他们和地方盐政左右为难的,作为一个体贴的臣子,他怎么好让皇帝陷于朝议,被代表各方势力的朝臣刁难,有失圣上威仪呢?

所以,他们计划的方向没错,只是他在执行过程中,稍稍改动了一点点……而已。

毕衡捏着刚刚到手的消息,试图说服自己,并努力回忆自己在信中,有没有就崔老二之事,说出更过分的话,毕竟是人家亲生的,再不好,也由不得人一味的贬低指摘,这点人情世故他懂。

可从始至终,他仍一点没觉得自己行事有错,只是偏差,偏差又不是坏计,拉回正轨,仍能继续执行,若崔闾回信,因此不高兴他的改动,那大不了再从江州拉一批海盐来,重做一次倾销方案就是了。

生气?生什么气?他都替他在皇帝面前陈情了,否则依崔老二的做派,早把他这个当爹的,在皇帝面前的印象给毁完了,可庆幸他能有秘折私报的恩荣吧!换谁也不能像他这般,能第一时间向皇帝讨人情呐!

他没做错,他比崔闾长了二十岁,又先入朝为官,比崔闾更懂为官之道,这不,皇帝已经对他的做法表示了嘉奖,回函上表示明年的凿渠款,已经准备好了,就等冰化雪消,他和州就会全面发动,开挖属于自己的河道了。

多年夙愿将要达成,不只他激动,连衙下署官们都一起跟着高兴,纷纷上前恭维,赞他有大禹之能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,整个和州的百姓,都应该来感谢他,感谢有他这样一位青天大老爷,永远将百姓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