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 140 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懵懵懂懂的小皇帝一脸无辜地回望张居正。

张居正抹了把脸:孩子这样,一定是老师们没教好!

毕竟是自己的学生,张居正还是有那么点不忍心在的。

伍爱华说出这番话之前,还拿着大纲确认过:要讲这么刺激的事情吗?

得到的回答是当然要讲。

不讲的话,怎么和万历朝能够只手遮天的张首辅谈条件?

什么?你说会得罪万历?

张居正在的时代,得罪万历也没关系。

张居正已经不在的时代,万历难道就掌权了?连朝都懒得上的,他也没啥用啊!招下面的官员欺上不就好了?

被称为万历甚至都没被称呼大名的朱翊钧:你们睡觉最好睁一只眼!

伍爱华浅浅提了一句,又开始说起了张居正考成法的内容。

“张居正考成法的核心其实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地去除不能干事的人,提拔能够干事的人,提高政府行政的效率。”

听着伍爱华的科普,青年张居正叹气:自己这下就算是认了宦党的干爹,八成都进不了内阁了。

毕竟伍爱华这么一说,自己在官场上就没什么朋友了。

剩下两成,是皇帝看自己这么对待官员,力挺自己。

“而政府的效率为什么会降低呢?其实这是政府运行的必然。”

“就好像朱元璋搞出来锦衣卫监督百官,但是后面的皇帝发现锦衣卫坐大,不太好用,于是搞出了东厂,再之后的皇帝发现东厂也没那么好用,搞出了西厂……”

“这么一步一步套娃,就是一个人干活,一个人看着,一个人检查,一个人监督看着和检查的人……行政效率又怎么可能高呢?”

“但是监察机构又是必不可少的,特别是对于疑心病很重的帝王。”

“明朝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就是非常著名的监察机构,直至今日在影视剧和小说中都是经久不衰的题材。”

“一般而言,正统的监察机构主要分为几l大块,一是御史,二是地方,三是言官风闻上奏。”

“明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,和六部并列,给予了监察各地和六部的权力。”

“都察院的御史分类方法很多,一种是监察中央的,一种是监察地方的,一种是监察实务官员的,一种是监察务虚官员的,其中监察官自己本身就是务虚的官员。”

【已经感受到套娃的威力了】

【这不得搞两三套班子互相监察?】

“其中,地方的监察官还分为在本地进行驻点监察的常驻官员、在辖区巡查的官员、中央派下来巡查的官员。”

【相当于当地纪委、华东南西北中特派办、中央巡视组】

【前面的弹幕一解释就明白了】

“明朝的都察院设置了十三道监察御史,虽然这些御史的官职不高,但是本身是‘代天子巡狩’,违背权重,甚至可以越

过都察院,单独进奏,甚至这些御史还可以互相监察。”

“他们监察的范围也十分广泛,包括当地的刑事案件、税收、民众生活情况、官员贪污受贿情况、军队动静、科举情况,只要当时朝廷要做的事情,他们都可以监察。”

【林妹妹她爹这个巡盐御史和监察御史又有什么区别?】

【巡盐御史应该是专管盐政的吧?】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