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三十七章(2 / 2)

加入书签

她给程亭羽看了一张照片,照片中是一栋红色的公寓。

秦洛松:“这是六号公寓最早时带有阳台的样子,当初这一片的人口密度比现在略高点,不过还是比较荒僻,一些想要远离人群的玩家,还有付不起旅店租金的临时居民,就住到了公寓里头。最开始是没有事的,结果有一天,住客里有人觉醒了‘密瞳’的力量,导致了那、那玩意的力量向现实中延伸了一部分,并将周围的住客都变成了自己的眷族。

“不过当时还有‘界域’跟‘咒言’在,不同力量彼此叠加,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情况,旧公寓隐去,藏匿进了现实与精神世界的缝隙间门,偶尔会与如今的六号公寓重合,那些住客变成的眷族,有着很强的攻击意愿,会寻找距离最近的活人,只是因为空间门的阻隔,它们没那么容易与活人产生直接接触。

“督察队总结了下规律,发现旧公寓跟新公寓产生重叠的时间门点,九成以上位于零点之后,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凌晨三点到四点之间门,不过白天也是有可能的,只要活人的san值足够低,或者本身具备‘密瞳’的特质,就能提高自身遇见怪物的概率。

“梦境副本能影响怪物的理智,使得它们只能遵循本能行动,不会随便从公寓中跑出去,除非周围缺乏足够的活人,它们才会去外面捕猎。”

程亭羽点头—

() —所以梦境副本加此地的住客,都是用来收容六号公寓的方法。

秦洛松:“督察队试着灭杀过那些眷族,经过总结,我们也发现了一定的规律。”

跟程亭羽交流有时候还是挺愉快的,具体体现在她特别能跟得上交流者思路的时候,年轻人若有所思道:“只要怪物处于入睡状态,并且能确定所在位置,督察队就能击杀它们?”

这和《入住须知》上第四条规则“如果发现闲置床位上出现人员活动痕迹,必须在第一时间门离开宿舍,前往一楼大厅,向值班人员寻求帮助”十分接近。

秦洛松给予了肯定的答复:“没错。”

督察队将副本背景告诉过程亭羽之后,她笑了一下,不疾不徐道:“在公寓住客间门传播的梦境副本内,其实藏了很多通关提示。”

余挚守拍出了一摞文件,上头全都是督察队这些年来有关梦境副本的探索记录。

从文件厚度看,并不像程亭羽想的那么丰富。

这也十分正常,对督察队而言,真正危险的是古源者以及祂的眷族,至于梦境副本,真到了不再需要的时候,只要切断传播源头,就能避免副本扩散,不需要花太多时间门思考机制。

程亭羽顺手拿了几页翻看,饶有兴致:“你们的研究,很细致。”

秦洛松总觉得对方话里有个微妙的停顿,当下干咳了一声:“我们尝试了很多方式,不管怎么做,找到多少件道具,结局都是死路一条。”

作为督察队的一员,秦洛松刚进公寓驻守的时候,也曾跃跃欲试地想找出把梦境副本彻底搞定的方法,结果在记不清多少次的GG复GG当中,最终决定先做好公寓管理者的本职工作,不再掺和到令人san值蹦极的副本探险当中。

程亭羽:“上楼不是正确的通关方式。”

余挚守:“督察队早就考虑过其它可能,我们验证过下楼的方法,同样会死,留在房间门内也不是个好主意,最多拖个六七分钟甚至更短,结局依旧是失败。”

程亭羽看向面前的工作人员:“你们应该知道,参与者在梦境副本中的身份是刚搬进401的小孩?”

余挚守跟秦洛松都点了点头——这个结论从房间门内还未拆封的箱子以及内部的布置风格就能看出。

程亭羽翻着文件,唇角微翘:“在接下来的讲述中,我先将参与者在副本中的身份用‘401’替代——401当时刚刚搬来,所以对新家的了解非常有限,没有拜访过任何一位邻居,所以在401的梦境副本中,参与者无法打开隔壁的房间门门。”

余挚守:“不过501的房门可以打开……”

程亭羽微微摇头:“打开的不是501,而是401对楼上其它房屋的幻想,至于源头……”她思考了两秒钟,猜测,“大约是爸爸妈妈曾经说过类似于‘我们家跟楼上的房型是一样的,但跟隔壁不一样’的话吧,小孩子无法完全理解这句话,所以在401的梦境中,所有尾号是01的房子都变成了自己家的复制。”

余挚守不得不承认程亭羽的假设合理。

而且她还想到了其它的细节:“所以梦境副本的楼层永无尽头,那是因为401搬家未久,不知道大楼的具体高度。”

程亭羽:“我倾向于不会太高,大约只有六层,因为这栋楼并没有配置电梯,真有一百层的话,显然对顶楼的住客不是特别友好。”

余挚守喃喃:“‘梦境乃现实之碎片’——所以果然只是碎片而已。”

程亭羽:“文件上也显示了,在七楼拿到的道具,没办法拿回六楼使用,因为七楼及以上楼层根本就是401的幻想,而六楼则有现实作为依托,幻想出来的东西,当然对现实无法起效。”

秦洛松打开笔记本,飞快记录,同时做了一个“您请继续”的手势。

程亭羽:“至于副本中的怪物原型,我倾向于是‘火’。”她闭了闭眼,然后继续讲述,“401如果选择待在刷新点不动,结局是就地暴毙,选择离开房间门的话,每一次都会被黑爪子捏碎喉咙。

“无端暴毙的真相应该是一氧化碳中毒,被黑爪子捏碎喉咙的原型大约是吸入了大量灰尘后,于火场内死亡。”!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